营口市银船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Yingkoushi Yinchuan Vessel Manufacturing Co.,Ltd


   ABOUT US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从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看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怎么走?
来源: | 作者:ykycrq | 发布时间: 2019-06-21 | 948 次浏览 | 分享到:

1/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




1/ 第一次大迁移

第一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初,由美国接棒英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当时国内工业发达程度已超过英国,而更充沛的劳动力(美国1亿人口:英国4000万人口),更广阔的地域面积(美国963万平方公里:英国24万平方公里)这些优势使美国的流水线批量、标准化生产得到高速发展。


2/ 第二次大迁移



第二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是全球前十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一国独占,当时日本很多工业设施都在战争中损毁,基于复兴日本工业化的考虑,美国决定将日本作为西方的“亚洲工厂” 加以改造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的制造业以年均13.2%的速度发展,这个速度是德国和法国的2倍,英国和美国的3倍。

日本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并在1968年成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球第二的经济强国


3/ 第三次大迁移

第三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接棒日本承接全球制造业

朴正熙集权政府主导下的韩国,60、70年代举国之力发展工业,在日本的支持下从纺织、鞋类等轻工业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都有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

台湾在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是美国制约亚洲的前线,在其经济援助下大力发展工业,70年代中期,台湾承接了美日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成为电子代工业的巨头

香港在1950年前仅是个转口贸易港,制造业只占GDP5%,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英国追随美国切断了香港和大陆的经济往来,香港转而发展制造业,首当其冲的是纺织业,1960年,香港的纺织业占全港就业人数40%以上,在纺织业带动下塑胶、钟表、灯泡等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0年,香港的制造业占比达到30%;

跟香港一样,60年代的新加坡制造业十分薄弱,在李光耀的推动下,通过一系列工业法案,成立裕廊工业园,招商引资,率先发展纺织、玩具等产业,制造业占比在1964年攀升到14%。70年代,着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加坡,通过税收优惠成功吸引到一批电脑配件制造和石化加工的跨国企业落户,90年代,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的炼油中心


4/ 第四次大迁移

第四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接棒亚洲四小龙承接全球制造业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较与众不同,一般出口型经济的国家是先发展纺织等的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而中国在6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然后70年代才是轻工业。

80年代起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5.3%的速度增长,同时台资和港资制造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台商是在80年代初期进入大陆,经过十几年时间,一水之隔的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成为台湾传统产业的聚集地。其中专营半导体和电子设备加工的富士康1988年在深圳龙华建立工厂,随着工厂规模和数量一再扩大,高峰期在中国招收的工人超过100万,下图为2012年富士康在中国的厂区分布。


港商自80年代起在大陆的投资金额就稳居外资之首,珠江三角洲是香港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首选之地。

刚开始主要是玩具、服装、塑胶、五金等低端制造业,90年代中期,电器、电子零配件等也迁移过来,截止2003年,95%的服装和皮革制造业、90%的塑胶制造业、85%的电子制造业和90%以上的手表和玩具制造业都从香港迁出。1980年在香港有100万工人,到2003年仅剩20万

大量外资制造业涌入,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商品出口,1980年外贸依存度仅为12.6%,2002年迅速提高到50.2%;一方面创造大量工厂流水线的岗位,截止2002年底,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接近50万家,在这些企业的就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

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的GDP比重达40.1%,而1952年仅17.6%,有200多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钢、水泥、煤炭、家电、手机、计算机等行业的产量世界占比超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迁移制造业的国家后来是怎么发展的


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怎么走,可以参考四次大迁移中迁出制造业的国家后面怎么发展。


1/ 英国

英国在20世纪初制造业依然繁荣并占据欧洲地区第一的位置,1950年,英国依然有900万人从事制造业,占总人口20%,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3。

1970年被德国抢走欧洲制造业霸主地位后,随着国内经济衰退,英国积极推行“去工业化战略”,往服务业和金融业转型。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迅速下降,到2010年仅占GDP 10%不到,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更是减少超70%,大部分转型到服务业

英国在航空、汽车和芯片等行业占据全球前三的地位,著名品牌如劳斯莱斯汽车、ARM芯片


2/ 美国

美国将低端制造业往日本、德国迁移后,制造业仍持续繁荣20年,一直到1970年美国的钢产量依然是世界第一

钢产量在1970年被日本超越后,美国跟英国一样往服务业转型

1980年到现在,美国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外包出去,仅保留价值链高端的制造业如汽车、航天航空、芯片等,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作为新的增长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如果以制造业附加值来看,美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并且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芯片、制药、工程机械等处于绝对领先位置,著名品牌有 福特、波音、英特尔等。

制造业附加值,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3/ 日本

日本在70年代将制造业往亚洲四小龙转移后,汽车取代钢铁成为第一大产业,到1998年,汽车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0%,主要出口到美国,与美国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除了汽车,在打印机、数据相机领域日本也占据领先地位,著名品牌佳能在全球数码相机和打印机市场分别占据30%和27%的份额。

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日本的制造业也能做到极致,比如图像传感器,轴承等一些关键配件其他国家都要依赖日本进口。


4/ 香港

香港跟英国、美国、日本的情况不同,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香港不需担忧本地产业是否过于单一,将制造业完全迁出去后专注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以及早期的旅游业。

制造业在80年代占据了香港近1/4的GDP,如今不到10%。

以下是世界银行统计的2014年各地区GDP产业构成。


注:互联网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3/总结


从上述国家的过往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一、迁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保留及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二、转型服务业,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逐渐增加,制造业的逐渐减少。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前进。

但形势较严峻的是,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订单被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工更低的国家抢走,一方面机器人和自动化发展速度很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开始让制造业回归本土。

而中国过往依靠人口红利的制造业增长还尚未在高端制造业有引以为傲的产品,虽然军工、家电、路由器、PC 等行业领先世界,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基础材料和高精度配件,以及加工这些产品的机床,很多进口自国外。

Baidu
sogou